今天是:

理论视点

理论视点

当前位置: 首页 >> 首页栏目 >> 理论视点 >> 正文

刘明 刘丹航 郭世杰 | 冰雪艺术:冬奥美术设计与国家形象建构的人类学研究及启示

发布日期:2025-04-30    作者:     来源:     点击:

《冰雪艺术:冬奥美术设计与国家形象建构的人类学研究及启示》

刘明 刘丹航 郭世杰|著

内容简介

《冰雪艺术:冬奥美术设计与国家形象建构的人类学研究及启示》以奥运会标志设计、冬奥会会徽设计、冬奥会场馆设计、冬奥会吉祥物设计和冬奥会主题美术创作等与国家形象建构的关系为主线,探寻设计在体育文化活动中的多样性与丰富性,从而深度阐释设计文化、冰雪文化和国家形象之间的互动关系和内在逻辑。冰雪艺术作为独特而又重要的社会文化力量,对凝聚社会价值共识和增强文化认同具有积极作用。

本书有助于爱好艺术设计、国际传播、体育文化和社会人类学的读者们循序渐进地理解并感悟冰雪艺术作为叙事的形象表达、家国情怀、民族精神和时代风貌。

引言

体育教会我们如何在规则下赢,如何有尊严和体面地去输……——《体育·中国与世界》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人才强国、文化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国际重大体育赛事不仅是单纯的体育竞技活动,还具有超越体育的文化价值和意义。国家形象同体育的关系极为紧密,具备超国界、超民族和超意识形态的文化特征。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下文简称“冬奥会”)作为一项国际顶级、世界共享型体育盛会,是主办方向世界展现和传播国家形象的重要时机。

国家形象是指国家的自然状况、政策实施、社会实践、制度特征和国民的精神面貌等要素状况在国际社会公众心目中的综合反映。国家形象涉及国家威望、声誉、认同和品牌等内核,并兼有国内与国际、整体与局部、真实与虚假、理想与现实形象等维度,它是一种集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资本力量。国家身份符号化的价值认同、国家品牌故事化的身份重构和国家形象立体化的媒介呈现互为依托,共同为奥运会建构国家形象之理论基石,可以说国家形象的建构得益于综合国力、文化自信和创意叙事。

2015年7月31日,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宣布北京成为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举办城市。北京作为全球第一个“双奥之城”,通过多元符号展示(多种元素)、议程设置(创意活力)和脱域共同体互动(文化流动)在开幕式中讲述中国故事。在现实操作层面,中国仍需借助体育赛事平台构建良好的国际形象,是因为良好的国家形象于内能加强凝聚力,于外能提升国际地位和获得国际支持。在理论探索层面,如何超越以自我为中心的文化藩篱,不断容纳对“他者”的理解,从而实现向世界呈现一个立体真实、多元活力的魅力中国。基于国际社交媒体推特平台,中国积极建构了以运动员为核心,全民奥运、科技奥运的文化中国整体形象。从逻辑上,建构了冬奥会与中国国家形象的关联;从实践中,促进中国形象在海内外的传播与认同。冬奥会作为国家形象建构的重要情境,通过大众媒介、体育文化、体育赛事、体育教育、体育人际、体育组织等传播渠道,在错落有致的意义结构中被层层建构。

国家形象是构成国家实力的基础,回顾既往研究,时政话题与国家形象的相关性最高。国家形象作为文化软实力,如何做到由“对外宣传”到“国际传播”理念转变中的多维并举以扩大影响力,如何由“古代中国”“现代中国”“红色中国”“开放中国”迈进“全球中国”的话语体系,乃是摆在学者面前的重要学术议题。20世纪中国美术始终紧贴国家发展与变革,以美术作品彰显和建构国家形象。21世纪主题性美术创作成为中国国家形象建构意义的重要角色,秉持国家文艺方针,对内引导民众形成共识,对外塑造中国形象、传播国家正能量。因此,提升并传播好真实、积极的中国形象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在国际社会发展的前景与命运。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的“话语”超越了语言文字本身,其与社会实践结合构成高层次的范畴。我们试图通过冬奥会话语建构,以主题性美术为依托,探求国家形象建构的可能性和可行性。

在国际关系中,中美的乒乓外交、美印的橄榄球外交、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板球外交和中国近代体育外交均在国家形象建构中,从政治认同、社会沟通和利益协调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回溯文献时,依据国家形象传播路径的学术范式有两种,分别是以事实传播为中心的本质主义路径和以身份传播为中心的建构主义路径。建构主义从国际体系结构而非个体国家单位的系统层面来看待国家形象,它是基于国家间的身份认同来建构,而非独立自主地存在着,具有结构性而非个体性的特征。

冬奥会由不同国家行为主体在与他国互动中对自我身份进行定位,兼具多重性、动态性和建构性。我们所研究的冬奥会主题性美术创作与国家形象建构的关系,其理论脉络基于身份传播的建构主义之思。毋庸置疑,体育强国的中国梦需要直面大众观念、民众接受度、国际体育贡献率的影响等。由此,其研究意义也得到凸显:在于维护祖国统一、强化道路自信,在世界体育舞台上打造创新话语体系和优势,构建新时代国家形象。

奥林匹克组织重视体育运动的文化逻辑表达,从多元路径上寻求体育运动的传播与传承。奥运会会徽融合了体育运动、文化特色和艺术审美三方面的文化特点,从而打破体育运动的单一文化局限,使其在不同历史条件下和不同地域环境下通过特定主题或概念表达,从多方面展示奥林匹克运动丰富的文化内涵,增强人类共同的心理或文化上的认同感。冬奥会是奥林匹克运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会徽设计更是体现出体育与艺术、现实与想象、理性与感性的完美统一。由于世界具有多元且丰富的文化形态,根据举办地的文化特点,奥运会设计也呈现出文化上的差异性。如在色彩的使用上,东方多用红色和暖色,代表喜庆与热烈;西方多用蓝色与冷色,代表冷静与理性。设计理念上,东方更注重传统文化的抒发与阐释,西方更注重现代文化的理解与表达。标志设计的造型表现形式上,西方更愿意突出块面的多样性表现,东方更倾向于线性艺术的审美表达。当前,奥林匹克运动的相关设计更注重本土化的个性表达,以此作为本土文化传播弘扬的重要路径,这也是世界多样性的现实反映。对于全球参与的公共体育赛事,其相关设计是基于国际化共性的多样性呈现,体现着异中求同的人类文化发展思维。随着时代发展,奥运会标志的发展也呈现出新的特点,逐渐从平面向超平面化扩展、由静态向动态延伸、由单向传播向媒体互动传递的态势发展。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历经33届,已成为空前盛大的国际体育赛事,不仅为国际文化交流互动提供了一个广阔平台,也为艺术设计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从工业时代到信息时代,奥运会标志设计方式不断创新、表现语言不断多元、标志种类逐步丰富、社会影响快速提升。奥运会视觉形象标志是体现奥运文化的重要符号。奥运会标志设计从以招贴画海报、标志的初步形成、后期的成熟发展和现代的自由创新四个阶段,展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时代性特征,浓缩了奥运文化形象发展历程。从艺术风格上,可以将冬奥会会徽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起源阶段的新艺术运动(强调冰雪运动的动作表现)、古典写实风格(注重客观写实、画风细腻)、野兽派主义(用色大胆,特色鲜明),形成阶段的现代主义(注重现代感)、立体主义(尝试空间及形态的多维表达),发展阶段的国际主义、后现代主义,以及如今各种主义综合化的转变。从图像学分类看,会徽在形状选择上多以矩形、圆形、三角形为主,其中矩形最为普遍。会徽设计在颜色选择上,多采用红、黄等偏暖色调,气氛热烈;在颜色数量上,会徽的呈现以两种颜色居多。会徽在造型方面,突出点线面搭配的丰富性和艺术性。在大数据时代,多维多元的奥运标志设计为主要发展趋势,回归本土化及民族化也是提升本国影响力的重要手段,绿色理念趋势在这个工业化急速发展、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的时代里也是尤为重要的。

冬奥会作为大型综合运动会,对各主办国来说是一个构建与展示良好国家形象的契机,由此,对冬奥会场馆设计提出更高标准和要求。各主办国在冬奥会的场馆设计中将具有本国代表性的文化元素、造型和材料应用现代设计方法融入其中,创造具有本国文化特色的冬奥体育场馆建筑,从而形塑属于本国的国家形象构建。本书通过对国家形象、冬季奥运会相关理论、冬奥会场馆设计对国家形象构建所起作用的梳理,探讨奥运会与国家形象传播的关系。

奥运会吉祥物是历届冬奥会的文化载体,是奥林匹克标志性的视觉符号,也是奥林匹克艺术元素的集中体现和表达。首先,冬奥会吉祥物是各个国家文化输出的重要内容和标志,它代表了冬季冰雪和体育竞技的精神。冬奥会吉祥物自诞生已有近60年,时间虽不长,但随着世界经济文化飞速发展,也推动了吉祥物的设计演变,以更加人文、贴近冰雪竞技的形象出现在世界人民眼中。其次,起步萌芽阶段(1968—1975年)出现简单的吉祥物形象,该阶段也标志着吉祥物正式诞生;逐渐探索阶段(1976—1991年)在吉祥物形象内容设计、文化内涵方面作出突破,吉祥物开始出现商业价值;多元发展阶段(1992年至今)吉祥物的形象开始向自由、多元方向发展,吉祥物的形象更加成熟和多彩。最后,冬奥会吉祥物的设计要素包括色彩、数量、形象和元素搭配四方面。吉祥物的色彩多以白色、棕色和蓝色为主,这些颜色取自自然,使冬奥会吉祥物更加贴近自然;吉祥物的数量从单一的个体向多个发展,各国的吉祥物也不再拘泥于单个形象;吉祥物的形象从抽象往拟人方向发展,囊括了冰雪、动物和虚拟人物等形象;吉祥物设计元素主要以冰雪、竞技运动装备为主要搭配元素,有鲜明的冬季特征。

主题性美术重视叙事的形象艺术表达,强调国家意志、民族精神和时代风貌,加之共情的文化特点,成为独特而又重要的社会文化力量,对凝聚社会价值共识,增强文化认同具有积极作用。国家形象是社会公众和世界其他国家政权对一个国家总体态度的评价反映,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象征。通过剖析冬奥会主题性美术与国家形象建构的交互关系,挖掘艺术文化在塑造国家形象的更多可能性和意义空间,进而提升当代艺术文化发展的自觉性和国家形象建构的多元性与时代性。

设计人类学强调以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对设计行为、设计作品、设计用户、设计文化进行全面立体性研究,重视人类学与设计学交叉融合,最终以设计民族志为结果的创新学科研究。通过对设计人类学发展历程、研究范式、基本表现、文化属性及特征进行学理性分析,挖掘体育设计文化更多的文化意义空间,尤其是在冬奥会等体育赛事方面的重要价值。

冬运会是我国规模最大、级别最高的冬季综合性体育赛事。本书通过对历届冬运会会徽、场馆建筑和吉祥物设计的梳理分析,试图寻找设计在体育文化活动中的多样性与丰富性,从而深度阐述设计文化、冰雪文化和国家形象之间的互动关系及内在逻辑。

冰雪文化是人们通过与自然环境互动实践,从而获得物质生产、精神表达和社会组织能力的总和。冬奥会、冬运会等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可以促进举办地整个社会系统的优化和提升,带动社会各行各业快速发展,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丰富社会文化空间、满足地方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这一部分将以新疆为例,从冬运会视角讨论冰雪文化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为未来冰雪文化发展探索新路径。

美术与设计作品中的冰雪文化是以美术与设计作品(包括美术、农民画、剪纸、海报设计等)中的冰雪文化为媒介,通过梳理分析美术作品中冰雪文化的主题内容、风格语言、审美特征及美术与设计作品的社会功能、价值成效等,可以发现美术与设计在阐释冰雪文化内涵、传播奥林匹克精神与冰雪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关系、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等方面所具有的社会功能,可以进一步挖掘美术与设计作品更深刻的文化意涵和广泛的社会意义。

                                                                                                              

                                                             

                                                                 作者简介


刘明,新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民族学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清华大学社会学博士,主要从事文化人类学研究。研究兴趣有石窟艺术、冬奥设计、中亚节俗、商人伦理、劳工交往、移民搬迁和新疆社会等议题。主要学术兼职有新疆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2024—2028年)、第九、十届中国民族学学会理事(2019—2028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通讯鉴定专家(2024年—)、“学术桥”专业技术职务晋升通讯评审专家(2021年—)、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评审专家(2020年—)、教育部学位中心全国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抽检专家(2023年—)、新疆社会学学会常务理事(2022—2027年)、新疆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2022—2027年)、《实事求是》编委会委员(2024年—)、《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青年编委会委员(2023—2024年)、中国传统音乐学会会员(2024年—)等。出版学术作品10部,主持完成各类国家级项目13项,获各类省部级奖项17项。先后在《开放时代》《世界民族》《清华社会学评论》《民族教育研究》《新疆师范大学学报》《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西南民族大学学报》《甘肃社会科学》《新疆社会科学》《西域研究》《北方民族大学学报》《中国行政管理》《社会科学辑刊》《江西社会科学》《新疆大学学报》《语言与翻译》《云南师范大学学报》《青海民族大学学报》《中国民族报》、Factory Politics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近90篇。